国家统计局2025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10.05亿吨,同比下降1.7%;生产钢材14.0亿吨,同比增长1.1%。
2024年全国材钢比为近10年最高
据此计算,2024年全国材钢比(钢材产量与粗钢产量的比值)为1.39,为近10年最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计算得知,近10年全国材钢比未低于1.2。其中,2015年、2016年材钢比分别为1.29、1.30;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整治“地条钢”后,于2017年降至1.20,并在此后的2018年、2019年保持相对稳定,分别为1.22、1.21;自2020年后,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国材钢比持续提升,2024年提升至1.39。
天津、浙江包揽
近10年各地材钢比的最高值
2024年,在本文统计的全国具有粗钢、钢材生产能力的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天津、浙江、重庆、河北、山东、广东、江苏、江西等的材钢比均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且都在1.40以上,分别为3.67、2.23、2.00、1.61、1.57、1.56、1.41、1.41;四川、福建、广西、湖南、上海等的材钢比略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分别为1.38、1.36、1.29、1.28、1.27。
从近10年的历史数据看,天津、浙江包揽了2015年—2024年10年间各地材钢比的最高值。其中,天津占据了2015年、2016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等7年的最高值,分别为3.96、4.82、2.64、3.28、3.65、3.19、3.67;浙江只在2017年、2018年、2019年3年“登顶”,材钢比分别为2.90、2.41、2.57。
此外,重庆、贵州多次跻身2015年—2024年10年间各地材钢比的前三名。其中,重庆7次入围前三名,分别是2015年、2017年、2018年、2022年、2024年的5次第三,以及2016年、2023年的2次第二;贵州在2019年、2020年、2021年3次入围前三,且都位列第三。
2015年—2024年10年间材钢比的地区最高值与同期全国材钢比总体水平间的差值各不相同。其中,2016年最大,为3.52;2018年最小,为1.19。
2016年,材钢比的地区最高值为天津的4.82(这也是2015年—2024年间,各地区材钢比的最高值),全国材钢比总体水平为1.30。2018年,材钢比的地区最高值为浙江的2.41,全国材钢比总体水平为1.22。
全国材钢比较高背后的原因分析
重复材是推高全国材钢比的重要原因
梳理近10年全国钢铁产量,可以发现:随着我国工业化尤其是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全国钢材产量持续稳步增长。主要用于建筑业的钢筋、线材等从钢坯直接加工成材的一次材(热轧品种)在钢材总量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同时主要用于工业(制造业)的冷轧板等,以热轧产品为坯料进行二次加工的冷轧产品或二火加工的热轧产品,以及历经三次甚至多次加工的涂镀、焊接等产品(下文统称重复材)在钢材总量中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综合国家统计体系所遵循的法人原则,本文推测重复材的增加是推高全国和部分地区材钢比的重要原因。
按照国家统计体系所遵循的法人原则,从钢坯加工成材的热轧品种和重复材,如果是在同一个法人单位内进行,统计时只计算最终产品产量,不会造成重复。但如果一次热轧产品和重复材分别在不同的法人单位内进行,不同的法人单位都要独立统计各自最终产品的产量,这样在汇总全国(或地区)钢材总产量时会造成重复统计,导致钢材产量大于粗钢产量,材钢比偏高。
如果在计算全国(或地区)的材钢比时,钢材产量只计算一次加工的热轧品种产量,不计算重复材产量,全国(或地区)的材钢比理论上应该会降低。
按此思路,本文将包括冷轧薄板、冷轧薄宽钢带、冷轧窄钢带、镀层板(带)、涂层板(带)、电工钢板(带)、焊接钢管、其他钢材等的重复材产量从全国钢材产量中剔除后,重新计算得到各年的材钢比[其中,2018年以后的钢材产量,还将中小型型钢、钢筋、无缝钢管等3个品种可能存在的重复材(随着冷轧形变热处理技术在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钢筋这个一般被认为一次材的产品也出现了不少二次材),按合计产量2000万吨的估算规模进行了剔除]。
经过调整后的全国材钢比,自2017年起已降至1.0以下,与当前钢铁行业的钢材成材率差得不多。由此,本文认为前述推测成立,即重复材的增加是推高全国材钢比的重要原因。
调坯轧材、委托加工对材钢比的提高也有一定影响
按照前述方法,本文对部分材钢比较高的地区近10年的材钢比重新计算,得到的新的材钢比相较未处理前的材钢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些地区的材钢比能降至1.0以下,但天津、浙江等地经调整后的材钢比也相对较高。
调坯轧制的重复材推高了天津材钢比。
天津的材钢比近10年长期处于3.0以上的相对高位,经前述方法调整后所得到的材钢比也基本在2.0以上。笔者认为,这种结果除与其钢材产品中管材、板材等重复材品种所占比重较大有关外,应还与其所产钢材不少出自调坯轧材有关。
数据显示,近些年天津市热轧窄钢带、无缝钢管、焊接钢管等产品的合计产量在钢材总量中的比重已超过30%,生产这些钢材所耗用的粗钢(钢坯)除天津本地自产外,还需从外地调入一部分。例如天津友发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钢管生产企业,钢管年工序产量已突破2000万吨,但所用钢坯基本上购自于外省。
据此,笔者认为重复材叠加调坯轧材,即调坯轧制的重复材,把天津的材钢比推到了较高位置。
调坯轧材和外委加工合力推高浙江材钢比。
201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从杭州城市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出发,于当年底前关停了杭钢半山钢铁基地。
自此,浙江省的钢铁产业开始以钢材加工(轧钢)为主。此外,浙江的钢铁企业还主要生产冷轧板带、镀锌板带、无缝管等高附加值产品。这些企业通常自己不生产粗钢,而是从外省(如河北、江苏、山东等)购买钢坯,之后在本地进行轧制、镀锌、冷轧等深加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钢材产品。这种“外购粗钢+本地加工”(即调坯轧材)且多为重复材的模式,导致浙江省的钢材产量远高于本地粗钢产量。
另外,杭钢半山基地退出钢铁产能后,还委托外省企业进行贴牌生产。按照产量统计的“所有权原则”,这些钢材产量,在数据上都要归属于浙江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升浙江省的材钢比。
“被委托”是推高重庆材钢比的新因素。
重庆的钢铁产业,也是以轧钢和深加工为主,炼钢能力相对较弱。许多企业专注于将粗钢加工成高附加值的钢材产品(如板材、管材、型材等),导致钢材产量高于粗钢产量。
另外,重庆某大型钢铁企业基于其所在集团内部总量指标调控原则,近几年在部分时段作为“被委托方”进行粗钢冶炼生产,而“委托方”则是集团下属的其他企业,这些企业都在重庆之外。按照产量统计的“所有权原则”,重庆这家大型钢铁企业“被委托”生产的这些粗钢产量,并不属于其所在的重庆市,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减少了重庆的粗钢产量,进而推高其材钢比。
除了上面提到的重复材、调坯轧材、委托加工等因素,新技术、新工艺在钢材生产中的应用和普及,统计误差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材钢比。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在钢材生产中的应用和普及,一些以往基本没有重复材或其中重复材产量可以忽略不计的钢材品种,重复材的比重越来越大,如随着冷轧形变热处理技术在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导致钢筋中的二次材大量增加。
一些企业在上报统计数据时,误将粗钢当作中间产品未将其上报,这导致企业所在地区乃至全国粗钢产量相对减少,一定程度上推高企业所在地区乃至全国的材钢比。近几年,福建、广西、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少数企业曾分别出现过这种情况。
未来预测与展望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制造业攀“高”向“新”步伐的加快,国内钢材产品为满足工业制造业的需求,其中的二次材比重必然会进一步提升。同时,新技术、新工艺在钢材生产应用中的范围扩大,也会推动重复材的增加,相应的,材钢比也会随之进一步提升。
财政部:2月份全国发行新增债券4966亿元
2025-03-28
化债有序推进,“减负”政策效果正在显现
2025-03-28
福能期货:需求逐步见顶,铁矿石回升高度受限
2025-03-27
国家统计局:前2月钢铁行业亏损15.5亿元
2025-03-27
世界钢协:2025年2月全球粗钢产量
2025-03-26
2024年全国材钢比达近10年最高
2025-03-26
特朗普“关税乱拳”马上又要更新:涉及汽车、医药和芯片等
2025-03-25
MLF操作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时隔8个月再次净投放
2025-03-25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到期规模逾1.4万亿元
2025-03-24
1-2月黑龙江省煤炭产量达到931.8万吨
202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