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港口铁矿石基差贸易氛围渐浓
    2024-06-2758
            当前,以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基差贸易模式是国内外相关大宗商品贸易常用的定价模式。近年来,伴随着国内铁矿石期货功能持续有效发挥,经过相关市场机构的长期培育和服务,基差贸易已在国内港口铁矿石贸易中日渐兴起。

            机构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港口铁矿石人民币贸易总量的10%~15%通过基差贸易完成,业内约30家龙头贸易企业已在铁矿石贸易中应用基差贸易模式。随着基差贸易的深入普及,期货市场在优化铁矿石定价机制、服务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的作用将愈发凸显。

            矿价波动企业“很受伤”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最主要的原材料,被视为钢铁工业的“粮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铁矿石资源虽储量大,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每年需从海外进口大量高品位铁矿石,2023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达11.8亿吨,创历史新高,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也多年保持在80%以上水平。

            由于上游在外且高度集中,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传导至国内市场,引发价格波动。2004年,进口矿价一度上涨71.5%,2020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价格从70美元/吨一路涨至170多美元/吨。面对矿价“易涨难跌”,无论是贸易商还是钢铁企业都叫苦不迭。

            优化贸易定价机制,成为钢铁行业和期货市场孜孜不懈的目标追求。《中国冶金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3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上市的铁矿石期货,经过10余年的稳健发展,期货功能持续有效发挥,如今已成为国内钢铁企业应对价格风险的“利器”。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矿发展)主要从事资源贸易、金属贸易、供应链服务等业务,近年来铁矿石年贸易量约为5000万吨。五矿发展长期深度参与期货市场,目前已成为铁矿石期货厂库、大商所产融培育基地,其产品五矿标准粉成为铁矿石交割品牌。

            “大商所应时而动,于2013年推出铁矿石期货。这几年,期货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产业企业也逐渐参与,期货价格已经成为铁矿石定价的重要参考,对企业持续稳定经营、不断做优做强起到了支撑作用,同时也对企业走出去、服务人民币国际化等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五矿发展相关业务负责人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表示。

            与五矿发展类似,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国贸)作为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同样深度参与期货市场。为降低从采购到销售期间的价格波动风险,厦门国贸很早就利用基差贸易等方式开展现货贸易。“2011年至今,我们公司铁矿石销售规模在10多年间增长约10倍,没有期货市场的保驾护航是不可能实现的。”厦门国贸相关业务人员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该公司在库存管理中借助期货和衍生品工具,在海漂/港口、境内/境外、期货/现货、近月/远月之间锁定利润,同时强化风险管理、避免大规模敞口风险。

            在金瑞期货总经理侯心强看来,大商所铁矿石期货因实物交割制度设计和现货市场紧密相连,保障了期货功能的有效发挥,为国内铁矿石贸易定价、辅助产业链企业生产经营和宏观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市场信息,在助力重要矿产资源保供稳价、优化现货定价机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差贸易氛围渐浓

            伴随着多年来期货功能的有效发挥,以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基差贸易模式在国内港口铁矿石贸易中日渐普及。

            据介绍,基差就是现货与期货价格之间的差额,反映了期现市场间的运输成本、持有成本、供需等因素。基差贸易是指买卖双方在期货价格的基础上增加双方协商同意的升贴水来定价的现货贸易方式。相比于传统的“一口价”定价方式,基差贸易具有公开透明、模式灵活、延期定价、降低风险等优势,有助于改变以往上下游谈判时的博弈对抗状态,促进贸易达成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目前,基差贸易已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常用的贸易定价机制,在国际原油、油脂油料、有色金属等贸易中普遍采用基差贸易方式。在国内,75%的豆粕、70%的棕榈油和40%的豆油贸易利用大商所期货价格开展基差贸易,2023年华东地区龙头贸易企业与下游客户间的塑料化工品贸易中基差定价的比例接近50%。

            在当下的铁矿石市场,基差贸易也愈发普及。据相关机构估算,国内铁矿石人民币港口年贸易量为3亿吨~4亿吨,2023年,采用“铁矿石期货价格+升贴水”基差贸易模式的贸易量占国内铁矿石人民币港口贸易总量的10%~15%,行业内约30家龙头贸易企业已应用基差贸易模式。多家贸易企业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反映,去年其铁矿石基差贸易规模已经达到200万吨~500万吨。在港口现货贸易最为活跃的山东地区,PB粉(皮尔巴拉混合矿)通过基差贸易定价的比例更是超过60%。

            “铁矿石基差贸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有利于完善现货贸易和定价机制,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影响力。”一德期货黑色事业部总经理彭刚说。

            产业主动求变探索发展新路

            近年来铁矿石基差贸易缘何兴起?《中国冶金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其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市场参与者风险管理意识增强。近几年,为了降低铁矿石现货价格频繁波动的风险,下游钢厂普遍采取了低库存的策略,以“即采即买”方式采购港口现货的贸易行为明显增多。

            “如今现货市场参与者专业度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在增强。面对越来越多的港口现货贸易,以民营钢厂和大型贸易商为代表的产业链企业主动求新求变,贸易方式从以往博弈绝对价格转变为基差贸易模式,有利于管理价格风险。”中化国际化学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矿产部总经理助理罗莎莎说。

            杭州热联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也认为,在铁矿石现货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下游企业为了规避价格风险而在港口现货采购中开展基差贸易,是2023年铁矿石基差贸易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基差贸易的普及力度持续加大。大商所以“期货学院”“产融基地”等为抓手,每年面向钢铁等产业企业支持开展各类培育活动和服务项目,将基差贸易等期现结合方案送到工厂车间。为在钢铁行业进一步推广基差贸易,大商所自2017年起在黑色系品种开展基差贸易试点,河钢、福建三钢等产业链企业积极关注和参与试点项目,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推广到日常贸易中来。

            自2019年起,大商所在整合基差贸易、场外期权等业务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推出了综合性的“企业风险管理计划”,为企业利用基差贸易、期货及期权套保等工具提供了“试验田”。在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的大力推广下,南钢等国内钢铁企业及其下属贸易公司,淡水河谷、嘉吉等国际大型矿山、贸易企业均通过参与“企业风险管理计划”积累了铁矿石基差贸易的实战经验,有效提升了其风险管理水平。

            助力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如何推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专家认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铁元素供给是重要前提。具体建议包括,加快国产矿建设、海外权益矿投资,加强废钢循环利用等。同时,综合利用好期货、现货两个市场对于促进钢铁业高质量发展也尤为重要。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提议,借鉴其他大宗商品贸易经验,引导产业应用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价格对现货贸易定价,逐步形成以铁矿石期货价格加升贴水报价的定价体系,在促进期现货市场深度融合的同时,不断提升我国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刘中民提出,应积极推进国内龙头企业及大型贸易商建立期现结合的运作模式,科学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手段,助力龙头企业更好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保障行业稳健发展。

            五矿发展相关业务负责人也认为,应继续加大对国内产业客户参与国内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支持力度,推动套期保值业务从境外到国内的回流,通过进一步提升产业参与度、挖掘国内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不断增强期货价格的影响力。